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育儿天地

批评的艺术与艺术的批评

有人把班主任的表扬与批评比作一细一粗的两块磨石——砥和砺。如果把有较高再生性的表扬视为“砥”的话,那么以鞭策的形式,能唤起学生自省意识的“砺”就是批评了。对于学生来说,表扬和批评都是需要的,因为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靠外力的强化。儿童自制能力比较弱,情绪波动幅度大,在成长中出现违心悖理的过失和错误是难免的,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为此,班主任不能以使用表扬“砥”为满足,还应善于操作“砺”。班主任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过错,对那些学生自己尚未觉察或显而易见的缺点,有义务和责任予以规劝和提醒;倘若这种规劝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内部动机时,就要使用批评“砺”,促使其省悟和悔过。事实上,批评在许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方法。通过批评、引调控和规范学生行为,达到扶正祛邪、引人向上的目的。

一明确批评目的,是进行有效批评的前提

批评的目的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教育学生,帮助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促进其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这是老师首先要明确的重要的问题,也是使批评取得良好教育效果重要前提。

二认真调查研究,是进行有效批评的基础

(一)通过询问知情学生、访问家长、倾听学生本人的申辩,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弄清发生原因和过程,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犯错误学生的觉悟程度、思想认识水平和性格特征也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二)了解犯错误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学生犯错误后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愧心理。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或身不由己陷入是非漩涡,或好心做错事,会很快觉察错误,从内心感到愧疚和悔恨。

2.彷徨心理。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模糊不清,或认识到错却缺乏认错的勇气,处于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心理状态,内心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3.恐惧心理。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犯了错误后,内心慌恐不安,不知所措,有意避开老师和同学。

4.防卫心理。平时表现较差、屡受批评的学生,对批评厌恶和憎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头脑中“设防”。其行动拘谨,力图掩盖错误进行防卫。

5.对抗心理。个别极差的学生,由于各种因素产生情绪对立,甚至顶撞老师。

及时了解学生错误后心理状态,采取办法加强自愧等积极心理定势,弱化对抗等消极的心理定势,对于批评的顺利进行将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批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灵活运用批评艺术的能力。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谴责。为达到批评的力度,要使批评尽可能表现出严厉的一面,促使受批评者因过失而产生自责进而补过。班主任运用批评时,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产生内疚感,形成自我谴责,并去积极体验这种感觉,才能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学生越是感到班主任的批评对自己有帮助,就越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批评,由认同到反思,进而自我批评。

进行批评要选择适当时机,不轻易为一点小事而小题大作,批评不休。对那些屡犯过失而又缺乏对那些屡犯过失又缺乏自觉性的学生,班主任要冷静观察、适时监控;当学生因过失陷入孤力不能自拔时,批评的力度即使很小,学生也容易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作为。如果班主任忽略学生的内疚体验,一味地依靠权威,生硬地要求学生认错,批评不但无效,而且会引起逆反。批评时应做到:

1.准确性。批评是一种社会评价,评价的根据是客观事实。准确性首先要求批评内容要准确,这是冲破学生心理防线、使其心服口服的关键。其次,对学生错误性质的确定要准确,这样才能掌握批评的分寸,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再次,批评用语要准确,不滥用形容词,不挖苦讽刺,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批评具有准确性,才能做到有理有利和有节,这既体现了老师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反映了老师对批评艺术的掌握程度。

2.情感性.批评只有打动学生的心,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使学生敞开心灵大门的钥匙。这就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再晓之以理,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机智性.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摸清学生心理。只要教师善于“察颜观色”,就会体察到学生心理瞬息间的细微变化,做到因势利导,随流而疏。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对学生长善救失、耐心启发、积极鼓励。第三,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当学生受批评情绪激动、行为偏激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以柔克刚,以冷制热,以事实挫其锐气,以情理拨其心弦。当学生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时,可对其施加强大的心理刺激,适当地发挥心理震摄作用,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4.情境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错误情况及认识水平,精心创设一种特定情境,有意识地将其置于情境之中,利用情境的感化、熏陶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不良行为的后果,继而产生羞愧感。这种巧设情境扣人心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感化方法远远胜于呵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三宽慰体谅,熨平过失皱折

有时安慰和宽恕并不亚于惩罚的作用,班主任的批评艺术中要用真诚的劝慰给学生留下自省的余地。要做到:

1.多摆事实,少加评论,不轻易使用结论性语言

要在对学生过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促使学生醒悟的关键之所在。批评时要掌握分寸,宽严适度,既要把理说透,又要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不留心心理创伤,永保向上愿望,以免学生受批评后丧失上进信心。

2.要区别“应该”和“能够”的界限,不立刻批评学生学生暂时改不了的缺点

学生的修改千差万别,客观的“应该”与主观的“能够”在其身上常常难以实现统一。强调或忽视某一方面批评都会失去应有的效果。为强化批评的效果,对学生施加适当压力是必需的,但大力过大容易使学生陷入自卑,也就失去批评的作用。

3.指明方向,让其将功补过

这是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因为批评本身没有回答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只有用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唤起其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才使其有努力方向。

四区别个性,唤起群体其鸣

批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定班主任说些什么(批评的内容),而是取决于班主任怎么说(批评的形式)和在什么场合说(批评的时机)。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对症下药,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批评。

班主任的批评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犯不宜公开错误的学生,宜采用个别批评的方式,不伤其自尊心。反之有的错误虽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其错误却反映群体某种倾向,班主任的批评则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以期引起全班学生的警觉,而对那些班主任抱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则要避免打“遭遇战”,应采取“冷战理”,先消除心理隔阂,然后再适时地用交换意见的方法展开批评。

总之,如何掌握批评的艺术和对学生艺术地进行批评,确实是门学问。

(万载县双桥镇尚庄小学黎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