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基层资讯

于都县仙下乡上方村关工委积极探索关爱工作新路子

2021-02-20

近日,走进于都县仙下乡上方村,但见高大的“子礼公祠”门前一群青少年正在习武,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武气激荡;宽畅的祠堂里一群青少年正在诵读《弟子规》和方氏家风、家训,个个声情并茂,阴阳顿挫朗朗悦耳;高大的祠堂墙上悬挂着《弟子规》(节选)和方氏家风家训、方氏乡贤、当地民间故事等健康向上的育人内容;蓝球场上一群青少年活蹦乱跳的打球打得正欢;农家书屋里一群青少年正在认真地看书、选书;科普活动室里一群青少年或给机器人对话、或津津有味地玩着智能AR地球仪;“四点半课堂”里一群学生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同心广场”的一边,立着六个大墩子,分别写着民族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内含;还有同心长廊、同心亭、同心树…… 

上方村里这旺盛昂扬的朝气,浓郁芳香的现代文明气息,得益于本土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益于积极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可谓霞光缕缕织出艳丽朝阳。

一个美丽传说 同心树是榜样

上方村是个千年古村,村里有千年古树、千年古寺、千年古祠。上方村,因一条小河自北向南流,形似北斗七星之溪,古称紫薇堡,因方氏来此居住后,人丁兴旺,方氏成了村里的主姓,被称上方村。关于紫薇堡和上方村,村里人一直传着这么个故事:宋朝初年,官府委任兴国县茶园“千夫长”方仁貌率领民丁赴雩阳(今于都)中波岭堵截土匪。方仁貌途经紫微堡(今上仙下乡方村)时已暮色茫茫,便安营扎寨休息。翌日天刚蒙蒙亮,便听到小狗哼叫声,原来是方仁貌的随行母猎狗在一棵茂盛的大樟树下产下一窝小狗,细数有7只之多。方仁貌面露喜色,举目远眺,但见紫微堡一带地势开阔平坦,两溪潺流其中,水源便利,东南丘陵山岗郁郁葱葱,山清水秀。方仁貌自语道:“此地依山傍水、野沃人稀,猎狗产七子,七为吉数,岂非神灵、先祖暗示我紫微堡为开居创业之风水宝地乎?”于是,方仁貌于公元997年携妻带子由兴国到紫微堡,在猎狗产子的大樟树旁结庐开居。方仁貌在此开基后,人丁财旺,嗣孙遍布于都、兴国、赣县和浙江、台湾等地两万余众。

据载,方仁貌在紫微堡开居后,为延接龙脉和防洪,带领子孙在居住地和上方河一带广植樟树、枫树。种在上方河水口的两颗樟树长势特别旺盛,一高一矮,携手难分。后人谓之“同心树”,上方人常常教导子孙后代要象这两颗樟树一样精诚团结、不忘祖源,同心同德,守护家园。

“同心树”是上方人的榜样,坚持不忘祖源发扬祖德。村关工委及其“五老”人员乘苏区振兴和“五美”乡村建设东风,抢抓机遇,积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整合阵地资源、丰富活动内容,以党建带关建(关心下一代工作建设),关建促党建,取得了党建、关建工作全面提升的喜人景象。

凝聚各方力量 壮大关爱队伍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于都县《关于在全县开展“新长征再出发,六大工程育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上方村努力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建设。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及时调整充实关工委队伍成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村党支部书记方晓伟担任关工委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成员由十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担任,关工委通过召开会议、发倡议书等形式,积极动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和党员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帮扶志愿队伍;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五老”和志愿者作用,广泛动员家族、侨胞、侨眷等乡贤和爱心人士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了以关工委为主导,“五老”人员和社会贤能积极参与的关心一代工作队伍,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关心下一代工作保障力不断加强。

整合阵地资源 完善关爱场所

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常有下发至村里建设有关场所或活动器材、书本、资料的有关钱和物,但上级部门和单位之间,有时会各吹各的调。上方村关工委努力整合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下发的基层阵地建设资源,积极探索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子。将农家书屋、文化体育活动室、科普室、志愿服务室等公共服务场所整合在一起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服务、宣传、教育下一代的主阵地。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祠堂,建立“四点半”学堂,打造国学讲堂,让宗祠成为纪念、学习先辈,弘扬传统文化,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的新阵地。大力建设同心广场、乡愁记忆馆等活动场所,拓宽青少年幸福成长环境。较好地完善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场所设施,通过做好场所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较好地满足了青少年学习、娱乐等多样化的需求,村域朝气旺盛。

丰富关爱内容 传递社会美德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活动,激活青少年文化基因,传递社会美德。大力开展国学讲堂活动,每月不定期组织专家、教师、乡贤和村理事会人员进行讲学,讲述当地先贤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弟子规等内容,进行家风家规教育,营造学文化、树新风的良好氛围,激活“传承细胞”。积极挖掘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排练习具有农耕文化的“禾杠舞”。《禾杠舞》是发源于仙下龙溪山区的歌舞。早年的于都客家人靠砍柴做饭,多是割一种名称“芦箕”的柴草。每当农闲的睛晨,农家女,群邀上山“割芦箕”,肩上扛根禾杠(竹杠),手拿镰刀,沿着羊肠小道,用镰刀敲着禾杠,唱着山歌,悠然自得地进山去“砍柴”(“割芦箕”),然后用绳捆扎好,用禾杠担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们仍然兴高采烈地一路歌声一路敲禾杠,这是一种独特情怀。通过参与《禾杠舞》的排练、演出或观看,让青少年树立热爱生活、感悟生活、赞美生活的思想美德,激活“创新细胞”。大力开展体教融合活动,挖掘祖辈习武文化,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上方人自南宋以来就有传习武艺,保家卫族的传统。上方男子自幼就随父辈、兄长习武,六岁后即拜专授武艺者为师,必须在“子礼公祠”祖堂上举行拜师仪式,先由师傅授予武德戒律,弟子在先祖神位前宣誓敬祖尊师,强身卫家、卫族,不得以武欺贫凌弱。自此,每日五更(凌晨3至5点)起床,不洗不漱,直赴祠堂广场或祠堂内习武,随后但见武场习武吆喝声震数里。早晨习武风雨无阻,必须坚持两个时辰,尿液皆化为汗水排出。习武收工后,再各自回家耕作或上学。每月初一、十五,在子礼公祠击鼓为号,方氏青年聚集于祠堂比武切磋;每年冬天在祠堂内外举行武艺比赛,优胜者由公堂(宗族设立的堂会)予以奖励。上方人武艺以强身健体,保家卫族为主,兼有伸张正义之行。上方人以团结忠义闻名,匪徒恶霸不敢轻易侵犯,外地弱族多有请援,民间纠纷一般经方氏调停,即得化解,因此深得周边姓族敬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下一代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激活“运动细胞”。

同心树高大茂盛,

上方河奋进之歌。

千年古村无限美,

朝气蓬勃喜事多!

(于都县  曾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