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五老风采

幕阜山区的老黄牛

——记武宁县关工委主任黄修仁

在逶迤连绵的幕阜山区,在碧波荡漾的武宁湖畔,总能看到一位身材瘦小、满头银发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提文件袋奔走于乡村、学校、机关和厂矿,随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老远就能听到他洪钟般的声音,他把自己晚年的心血倾注给了关心下一代事业,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这片他深爱着的热土。武宁人都尊敬他、佩服他,都说他是个大好人。这位“大好人”就是省、市、县共产党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省、市首届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现任武宁县关工委主任黄修仁。每当别人劝他歇歇时,他总是说:

“趁自己还走得动,多为党做点事是应该的!”

黄老1994年12月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还没来得及歇歇脚,就欣然受命,挑起了县关工委主任这副担子,没想到这一挑就是13年,更没想到他把这副担子挑进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也把自己挑成了满头白发。

县关工委刚成立时,除了挂有一块牌子,可谓是“家徒四壁”,没有办公桌椅,他就找有关部门借,没有办公经费,他就自己掏钱垫,没有专职干部,大凡小事他就自己动手。别说是起草方案、写通知,就连打扫办公室都得亲自动手。由于当时条件差,下乡搞宣传、作报告,他乘过班车、坐过小四轮、搭过便车、走过山路,经常吃住在乡下,一干就是一个星期。记得有一次,他到一个山村小学做报告,冒雨步行了6华里的山路,校长紧紧握住黄老的手, 感动得只迸出一句话来:“老领导,太谢谢您了!”更让全校师生感动和难忘的是那堂生动的教育课,黄老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演绎出一个个如何做人的道理。

为了打开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局面,1996年,他选择了紧邻县城的黄段村作为突破口。当时的黄段村发生了两起恶性刑事案件,一个是女儿弑父,一个是外甥拐卖舅舅的孙子,影响极为恶劣。青少年打架斗殴、偷摸扒窃更是屡见不鲜。黄老觉得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他找到从县农办退休后闲居在黄段村的老干部洪如岳出来领头,组建全县第1个村级关工委。万事开头难,从争取村两委的重视、物色班子人选,到建立各项制度,指导开展工作,黄老可谓是几经周折,煞费苦心。谁也数不清黄老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做了多少工作,甚至于连三块黑板报都是黄老一手建立起来的。为了给老同志提供学习资料,黄老先后三次自掏腰包购买书籍亲自上门。现在的黄段村关工委已拥有一支52名老同志组成的农村“五老”工作队伍,成为全县村级关工委的示范点,并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表彰和高度评价。许多老同志都是被黄老的精神所感动,才出来做工作的。黄段村也从一个案件多发村变成了“六无”平安村(即:无打架斗殴,无偷摸扒窃,无刑事案件,无不孝子孙,无吸毒贩毒,无邪教组织)。村支书但汉豪曾自豪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个村支书有一半是老同志给当的。”别人在总结时都说黄段村关工委的成绩,有一半归功于黄主任,黄老却说:“我只是多跑了几回路,功劳归功于村两委,归功于黄段村的老同志。”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黄老一贯的工作作风。1998年,县关工委与有关单位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黄老自始至终和同志们一道深入全县3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54所学校和14个乡镇,送图片,搞展览,播放《中华之剑》、《恶之渊》录像,组织18场《禁毒,警钟长鸣》专场报告会,可谓是“阵阵不离穆桂英”。活动结束了,黄老也累倒了,住进了县医院,但他在医院里也没闲着,一边打点滴,一边整理修改总结材料,好及时向领导汇报。黄老带病坚持工作是常有的事,就在去年暑期,黄老在家中不小心被一锅开水严重烫伤,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仍然脚不能沾地,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但他的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他经常打电话到办公室问这事落实没有,问那事办得怎样,有关文件材料,还要及时送他批阅。几位老搭档都知道他歇不下来,一商量干脆就把每周一的主任例会搬到他的床前。暑期结束后,县关工委如期召开了暑期教育表彰会,黄老硬是拄着拐棍在别人搀扶下走上了主席台,当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黄老的这种工作精神不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志,也感动了曾来家中看望他的县四套班子的领导们。有一位县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党员干部如果都有黄主任这样的工作热情,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后,他老人家劲头更足,热情更高,信心更坚定。他自费购买单行本100册,分送给基层关工委。组织报告团撰写宣讲材料,深入学校、机关作辅导教育报告,仅他自己撰写的《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会做人》作报告就达30多场次。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县关工委与县文明办、文广局、教育局联合组织开展了《永远的丰碑》大型图片展览活动。黄主任亲自带队下乡展出,每到一处,他都与工作人员一道,搬运器材,装卸展牌,忙上忙下。展览时,又站在展牌前为青少年讲述英雄的革命故事。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炎热,同志们都担心他老人家吃不消,劝他休息,他却说:“我还能行,出点汗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把工作做细,让孩子们真正受到教育。”去年开展的“中华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他是一个乡一个乡打电话,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10081册教育读本终于发放到学生、家长和老同志的手中。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他又亲自到了10多个乡镇进行督查。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做工作不要怕困难,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有人问他,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又没报酬,图个啥?他总是笑呵呵的回答:

“不图啥。为了孩子,就是舍下这张老脸都值!”

黄老喜欢和青少年交朋友。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和青少年谈心,做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青少年排忧解难。

有一封信这样写道:“敬爱的黄爷爷,在我人生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是您重新鼓起我生命的风帆,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您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您永远是我的亲人!”这位把黄老称为“亲人”的就是当年就读南昌大学历史系的残疾人付林武。他永远不会忘记,八岁时,一场意外的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腿,是母亲和无数关爱他的长辈们使他重新站立了起来。当他被母亲背进武宁一中大门的时候,是黄爷爷专程赶到一中,给他送来了一个学期的学杂费,这一送就是三年。高考前夕,为了使付林武顺利考上大学,黄老又主动协助县残联、县一中开展募捐活动。他自己带头掏了3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多元为付林武安装上了假肢。当得知付林武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录取线后,他又不顾炎炎烈日,四处奔波,通过省残联、省关工委与省高招办联系,终于圆了付林武的大学梦。

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林江江不会忘记,10年前,祖母患肝癌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堆债务,使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时还在初中读书的林江江面临辍学,是黄爷爷主动送来了温暖,让他重新背上了书包。逢年过节,黄老总惦记着林江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每逢开学,黄老又及时送来了学费和学习用品,鼓励他克服困难,安心读书。高考后,又是黄老出面请人帮忙,把他送进了江西职业学院。去年,黄老又亲自去学院帮他把党员组织关系(预备党员)转到了武宁来转正。这一帮就是10年。邻居们都说,林江江遇到了贵人哪!黄老则说,没什么,孩子是全家的希望,不帮一把,他家就真的没指望了。

1999年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的特困大学生陈可可不会忘记,她在县一中三年的寒窗苦读,是黄爷爷无数次的精神鼓励和经济扶助才让她坚持了下来,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第1时间第1个告知的就是这位让她尊敬的人——“黄爷爷”。2001年考上江西师范大学的戴逢国,2003年考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叶征东,2004年考入中山大学的夏伟岸……一个个莘莘学子都不会忘记黄爷爷的关爱,他们学业有成也让黄老感到十分欣慰。多年来,黄老带领关工委几名老同志为了筹集助学资金,四处奔走,上门“化缘”,靠的是一张老面子,靠的是一副热心肠。为此,他不知在人前做了多少回矮子,碰了多少钉子,但黄老总是说,为了孩子,舍下这张老脸——值。在他带领下,县关工委共筹集资金145100元,资助了85名特困生就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就是对老同志关爱助学的丰厚回报。

维权和帮教是黄老上心的事,也是难办的事。关工委的事,事事全求人,但只要为了孩子,黄老不怕求人。2001年,16岁中学生刘某因受别人唆使,参与了抢劫一女士的案件(抢劫现金50元)。破案后,公安机关要求报捕。黄老两次到公安机关查阅案卷,得知,刘某既没参与分赃,也没直接实施抢劫,是被动参与的,情节较轻,请求公安机关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教育为主,从轻发落。但公安机关没有同意黄老的请求,坚持报捕。黄老又马不停蹄,三次找检察院经办人员商量未果。于是,黄老敲开了检察长的办公室,建议检察院免于起诉,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检察长同意了黄老的意见。刘某回家后的三年时间里,黄老一直跟踪帮教,从未间断。如今,刘某已外出打工,遵纪守法,自食其力。

问题少年王某,因父母做生意,疏于管教,在校不遵守纪律,经常打架闹事,屡教不改,被学校勒令退学。不管家长怎么求,学校都不同意。有人就给他出主意,叫他来找关工委的“黄老头”,准有办法。家长惴惴不安地带着孩子找到了黄主任。黄老了解情况后,跑学校、跑教育局,找家长、找老师,通过多次协调做工作,终于让王某重返校园。他语重心长对孩子的家长说,子不教父之过,不要光顾了赚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啊!之后,黄老成了他家的常客,去他家不下20次,经常给他送去课外学习资料,教育他要吸取教训,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王某在校表现较好,学习进步也快,他的爸爸动情地对黄老说:“您是我们家的恩人啊!”

像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受到黄老阳光般关爱的孩子更是不胜枚举。孔子曾说过“仁者寿”,黄老就是一位仁爱长者,因为,他总是这样想——

“常怀感恩之心,大家小家都不能割舍!”

黄老的家,和普通人家一样,简朴而温馨。但他的老伴体弱多病,是个药罐子,长期需要人照料。他的五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为了不影响孩子工作,抓药熬汤,料理家务等家务活全靠黄老一人。他忙里又忙外,一有空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剪辑装订的资料就有厚厚的6大本,学习笔记不下40万字。他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总是劝他早点卸担子,别累垮了身子。他却说,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托党的福,我们才在政治上、文化上、生活上都翻了身,可我们不能忘本,我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感恩啊!不学习就跟不上趟了,不学习就没法再工作。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有点用,就要献给党的事业。

是啊,黄老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践行着入党的誓言。

每逢省里、市里关工委开会,谁都不知道黄老不愿在外住宾馆的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他为了参加上级的会议而比常人要多付出很多。因为他心里不仅装着关工委这个大家,同时也装着自己这个温馨的小家。他既放不下工作,也放不下相濡以沫的妻子。记得那年市关工委召开工作表彰会,黄老就提前1天把菜买好,把临时保姆请好,当天清晨4点多钟起床把老伴的中药煎好、早餐弄好, 5点多钟,才安心出门赶路。开完会,已经是晚上6点多钟了,他又得匆匆赶回家。不知内情的人都劝他不要这么急,到宾馆住一晚再走,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年纪大了,在外住不习惯。”其实,每次外出开会,黄老都得走这三部曲:一是提前买菜请保姆;二是早起做完家务上路;三是晚上赶回家照料老伴。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黄老迎来了他人生和事业的第二个春天。